足球大小球技巧口诀介绍
一天之内举办了30场“马拉松”——为啥各地那么热衷“跑马”呢?
就在上周日(11月3日),“2024郑马”盛况空前。只是在那一天,可不仅有“郑马”,在全国各地总计有30场马拉松赛事在同时举办,额的天哦!不仅如此,美国的纽约马拉松等世界各地多个马拉松赛事也都在这一天鸣枪开赛了~
「马拉松」(Marathon)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就在雅典东北30公里,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就在马拉松这个地方,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了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派了一个叫裴里庇第斯的士兵跑步回去报信。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还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了赛跑的标准距离。这就是马拉松赛事的由来,随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开来,分全程马拉松(Full Marathon)、半程马拉松(Half Marathon)和四分马拉松(Quarter Marathon)三种。其中,全程马拉松比赛最为普及,所以一般提及马拉松都指全程马拉松。
马拉松的比赛场地一般都是在公路上,但也有多种复杂地形的。美国从1897年起举行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已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据考证,在中国历史上,首次马拉松比赛应该是举办于1910年11月18日至20日,地点是在南京,由官办的南洋劝业会举办。同样是在南京,1957年11月12日,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场马拉松——江苏省马拉松比赛。
在中国,期初因为准入门槛过高,缺乏群众基础,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数并不多,基本上都是专业的运动员。198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北马”,那时比赛参赛人数只能说是稀稀拉拉,只有188名职业运动员。但到了世纪之交前的1998年,北马首次放开了业余群众的参赛资格,并增设了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以及迷你马拉松等项目,门槛大大降低后,参赛人数出现了大幅跃升,真正进化成为了普通群众也可参与的国马。
国内马拉松进入爆发期的真正出现转折点,是在2010年后的政策推动。中国田径协会宣布正式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机制, 同时推出赛道认证服务,把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权下放给了地方城市。此后,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出现了井喷态势,也就有了“马拉松经济效应”。不仅举办马拉松赛事本身就是桩生意,弄得好可以赚钱,更是带来了一个举办城市的周边经济盛况,带来的GDP可都是妥妥的政绩啊!
除了直接经济效益外,马拉松还能产生溢出效益,大大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于是,疯狂的“跑马”成了政府振兴经济的工具,甚至连小县城都在举办了。只是不是所有的马拉松赛事都能赚钱,也有一些地方举办的马拉松比赛由于参赛人数少,关注度不高,赞助商的数量也会比较少,有时连参赛人数都不够,赔钱那就是肯定的了,甚至还会被迫取消。
据统计,2023年全年全国170多个城市共举办了高达622场的马拉松赛事,几乎是每天快2场了。只不过,2023年国内被世界田联官网收录的标牌赛事只有64场,仅占国内赛事总量的10.3%。许多中小马拉松赛事,如果除开当地政府的补贴费用,九成以上都会陷入亏损的窘境。
而且,举办的城市越多,场数越密集,质量就越差!但是因为当前经济的困局,再加上“马拉松经济效应”的强大诱惑,各地政府依然是乐此不疲地积极申办马拉松赛事。只因为马拉松就是城市的一张GDP增长卡,举办一场马拉松,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城市名片的知名度,还能拉动周边的消费增长,带动吃、住、行、娱等一列行业的效益,真可谓“一本万利”的买卖!
那到底都是那些人热衷于参加马拉松比赛呢?还四处去赶场~据中国马拉松协会的最新统计,参赛人群中以35-49岁的中年人群为主力军,有着旺盛的消费能力。说起来,马拉松比赛可不是一般的马路跑步,更不是普通人随便参加的活动。
要想入门马拉松,需要配备全套跑步装备,包括服装、跑鞋、运动手表、补剂等,少则几千元,多者高达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据有关统计中国路跑爱好者年平均花费达到了人均11418元。
可真踏马的有钱!爱跑马拉松的人群都是“三高人群”——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这类人群往往有钱又有闲,能为马拉松这样的公路长跑运动付出时间、金钱,也最需要健康,而且马拉松这样一项极其考验耐力和意志力的运动,符合这类群体的习惯与特质。可以说,马拉松就是一场中产阶级的庙会。
这些愿意为马拉松“付款”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助推了马拉松赛事的商业潜力,令赛事被更多资本和品牌关注,更令捉急振兴经济的各地政府眼红,从而使国内的马拉松赛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只是,国内现在的马拉松比赛就跟在菜市场买菜一样,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
赛事马拉松郑马比赛北马发布于:广东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